《趣味博弈论》阅读摘录

博弈论的基本预设是:人都是理性的。

你的选择和决定将会影响到别人的决策结果,同样别人的选择和决定也直接影响着你的决策结果。

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你的选择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

在具体的现实中,合作还是背叛,弱者的选择都不是固定的,不过尽可能减少损失,让自己得利,这是不变的原则。

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善其身,即使双方都有合作意愿,也很难达成合作。

处于囚徒困境中,仔细分析自己和对方的处境,做出最有利的判断,是最为重要的事情。(特别是要考虑到博弈双方之外第三方的介入)

将心比心,恪守诚信,考虑事后结果。

人民只希望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无害(通常有利),并不想对他人有利。这种心理是典型的“背叛策略”。最终也有可能导致自身沦陷。

自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我们生来就有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延伸与发展。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建立于肉体上的人性都存有一份自私。从正面看,自私的本性是人类竞争的基础,而竞争又是激发斗志、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但更多时候,自私所表现出的是追求个人快乐和利益的最大化。自私者往往丧失了良心、同情心和利他心。

竞争优势效应:即使在对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尽管自己的利益可能不如对方大)的合作。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一个博弈,如果有唯一的纳什均衡点,那么这个博弈是可预测的,即这个纳什均衡点就是一个事先知道的唯一的博弈结果。但如果一个博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点,则无法预测出一个接过来。

当主体力量明显占优势,居高临下,采取行为以后,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时,应该有为;反之则可以以退为进,采用无为战略。

在竞争对局下,假如你先行采取策略,你就不会知道你的对手将会采取什么行动。他会观察你的选择,同时做出自己的决定,因此你有机会影响他的行动。

有对手才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才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当利益人破坏制度得到的好处还不如他损失的多的时候,他自然也就不会再去做这样的事情了。

“边缘策略”的使用方法是,威胁方通过自己可信的威胁让对方没有退路,而采取威胁方所预想的行动。如果对方采取了其他行动,双方都会有损失,即两败俱伤。

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以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前者只是理论上的提法,就像是实验室里面提取出来的纯净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实际博弈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时间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信息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使信息更加复杂。

部分信息可以在决策之前掌握,还有一些信息出现在决策的过程中(例如对手的反应)。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它原先的内容,所以缺乏旁证的信息往往是不可信任的。

公共知识:假定一个人群只有两个人A、B构成,A、B均知道一件命题p,p是A、B的知识,但此时p还不是他们的公共知识。当A、B双方均知道对方知道p,并且他们各自都知道对方自己知道p,此时我们说,p成了A、B之间的公共知识。

博弈思维的局限是:当他人不是理性的或者是不完全理性的时候,博弈思维有它的限度,甚至无效。

如果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那么必然内心怯弱而使行为显得笨拙犹豫。

荷兰赌:同时赌博两相矛盾的命题。

当自己无法与敌人抗衡,没有把握获得胜利时,保存实力是最好的策略。

使对手做出错误的策略选择的方法,包括信息战以及弱化对手的理性计算能力。

人生的前半段应当是“不犹豫”,后半段是“不后悔”。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调整方向,而不是不断懊悔。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挑选”。在霍布森选择中,人们自以为做出了抉择,而实际上确实在进行伪选择的过程中自我陶醉而丧失了创新的时机和动力。

手表定理:过多选择反而不如没有选择。

当群体中出现人人想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好处(“搭便车”)时,建立一个公共机构协调该群体的行为,对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

事情本身是中性的,人对事情的看法是有极性的。事情就是事情,没有好坏之分,是人给事情定义了好坏。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事情的看法。

谋定而后动。

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一定要明辨慎思。

会处事的人,并不以为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可后退一步,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恰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

评论

热门博文